懵懵懂懂过了两年,今年技能还是没有增进,前年的热情似火,去年的尝鲜消遣,今年已成一摊死水。我喜欢的人/好朋友也都离职,得过且过是如今的速写,守着不是家的公司,空空如也;回想2020再到2022,反正也是空空如也。
熟悉的,陌生的,这种感觉;重复的,曾经的,那些情节。是厌烦,是惧怕。
懵懵懂懂过了两年,今年技能还是没有增进,前年的热情似火,去年的尝鲜消遣,今年已成一摊死水。我喜欢的人/好朋友也都离职,得过且过是如今的速写,守着不是家的公司,空空如也;回想2020再到2022,反正也是空空如也。
熟悉的,陌生的,这种感觉;重复的,曾经的,那些情节。是厌烦,是惧怕。
太多人不明白这规律,在规劝他人方面,过于强调意志力的作用,期望使用“道理”让对方理解和接受,并由对方“自律”“自我管理”去改正行为习惯。
这种寄希望于别人具备“理性”决策的方法论,本身就是不理性的臆想。
使用意志力去抵御已经成瘾的多巴胺或其他神经递质的诱惑,是一个消耗过程,该过程会造成情绪的不稳定,从而增加人格外部性需求。
即使是相对理性的受过良好训练的人,在自律上,也有个不可能三角:一个人不可能在【成长性】、【欲望及健康控制】、【社交及娱乐】上同时自律,因为在这种情况下,意志力消耗所产生的情绪低潮无法获得排解,大概率会进入情绪的坠落螺旋。
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477388387/answer/2546720377
从序章的写作背景介绍:二战日本战败前与战败后态度两级反转的极大反差,因此作者为了美军方便研究日本,以及了解日本人的心理状态而写的。
从做菜开始,中餐的讲究也太多了…炒菜,挺麻烦的,油倒入多少才算合适?此外还特别容易把菜炒糊…后续洗碗洗锅呢,反正有些心累的感觉,如果是节假日,那就还好;可精力有限,做完饭菜,洗完厨具,只想看电视不想再干别的,很难再集中精力去思考其他的了…洗完澡,只想睡觉了,没心情。
其中一位男室友讲述自己的经历,另一位女室友作为倾听者的角色,以经历某些相似事件的过来人身份答疑解惑。在【父母生我们,养我们上,他们就已经体现出了对我们的爱】的话题上,室友们的看法和我几乎相左,但逻辑上其实又能解释得通,这就可以为我打开另一种思路。
总评:书吧更适合带小孩,星巴克和肯德基差不多;其实,图书馆还是看书与思考的最佳的选择。
说是解读,本质上更是一种分析吧。 主要是洞见 -《杨绛:人生的三次觉醒》第一段,作者就隐晦的夹带私货,给人看起来像是杨绛本人的观点一样。所以我才想要分析分析。
杨绛先生百岁那年,曾接受一次采访。记者问她:“我们应当怎么做,才能变得更好,实现自我价值?”杨绛先生回答:“人生一世,无非是认识自己,洗练自己,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。” 在这复杂繁芜的世界里,庸人甘于沉沦,强者寻求自渡。一个人只有不断淬炼、沉淀,变成更好的自己,你想要的生活才会奔你而来。
加粗的这段文字,没加上“我认为”,输出这么一段有哲理的句子,这是杨绛的观点还是你作者自己的观点呢?
标题(知乎问题)乍一眼看上去,还真以为是美团/叮当买药不能用了。
系统自带的待办事项确实好用,在待办时间的跨度上也可以选择很长,也就是几月几年之后。不能说这功能不好吧,但也让我有些混淆了苹果基于哪些逻辑去设计日历、待办事项的。我也是最近琢磨整合日历/待办事项这一事儿才知道的。
昨晚饭后我与室友们的一次谈天,话题:1、表示同事遮遮掩掩不老实的心理状态,2、个人情感上的选择问题。